20
-
06
上海化工區強化環境風險控制
經過20年的發展,上海化工區已經從昔日的灘涂變成國內聚集跨國化工企業最多的開發區之一。 資料圖片
◆中國環境報記者 蔡新華 見習記者 劉靜
區域面積36.1平方公里的上海化工區,擁有關聯度超過80%的55家石油化工企業、每年各類化工產品總產量達數百萬噸。到2020年,上海化工區將與毗鄰的上海石化連成一片,形成60平方公里的杭州灣北岸化工產業帶,達到每年3500萬噸煉油和35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成為亞洲最大的乙烯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和異氰酸酯生產基地。要達到這樣的規模,其環境風險壓力不言而喻。
“從國內外大型石油煉化項目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實踐來看,只要認真履行生產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各項制度、操作規程,強化日常管理,是完全能夠實現安全、綠色生產的。”上海化工區管委會環境保護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建立五個層次的應急管理體系,確保事故廢水不外排
不久前,上海化工區剛剛舉行了一場大型應急處置演練,目的是進一步檢驗化工區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完善化工區重大事故應急處置程序。
演練假設拜耳公司HDI裝置光氣發生泄漏,拜耳消防中隊接警后迅速趕赴現場,途中及時向化工區應急響應中心報告災情并請求增援。拜耳消防中隊救援力量到達現場后,第一時間利用廠區固定消防設施結合水幕水帶、屏風水槍等,設置防線進行稀釋,有效控制光氣泄漏范圍。
與此同時,固定式監測儀將監測到的數據傳到園區應急反應中心的SAFER 系統。SAFER系統通過模擬計算光氣未來可能的擴散路徑和影響范圍,讓應急反應中心提前通知下風向人員疏散。
在園區方面,迅速啟動由化工區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應急處置指揮部、應急響應中心、專家咨詢委員會和應急聯動單位組成的五個層次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化工區應急響應中心全天24小時提供區內各類應急服務,并從3個層次構建預案體系框架。第一層為化工區應急處置總體預案,第二層為化工區應急處置專項預案(包括環境污染應急預案、火災應急處置預案等),第三層為企業廠區、各生產裝置的應急處置預案。一旦有事故發生,這三層預案將相應啟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園區環境監察支隊增援力量到達現場后,立即組織力量繼續稀釋降毒,并派專人利用儀器在下風方向進行不間斷監測。最后,在災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現場指揮部組織攻堅組實施堵漏,演練圓滿結束。
記者注意到,拜耳建設了一個容積達1萬立方米的事故應急池,一旦發生化學品泄漏等事故,可以將事故廢水和消防用水排往應急池。這一事故應急池與化工區的污水處理廠通過管道連接。
負責上海化工區內廢水處置的中法水務污水處理廠建有2.5萬立方米的事故水應急池。如果發生極端不利事故,還可將事故廢水排入化工區的中央河。中央河全長24.5公里,可與外界通過閘門隔斷并始終保持低水位運行,事故狀態下可容納約100萬立方米事故水。通過企業、污水處理廠和園區封閉式人工河道三道防線,確保事故廢水不對園區外水環境造成影響。
建立環境風險和隱患排查制度,聯絡員跟進問題、隱患整改落實情況
氯氣屬于劇毒化學品,一旦泄漏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健康危害,但氯氣在一些化工生產中卻扮演了重要角色。三菱瓦斯化學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環保相關負責人龍向銀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每年的氯氣使用量約2.5萬噸。
據龍向銀介紹,三菱公司生產使用的氯氣由化工區內的上海氯堿化工有限公司供給,液態氯通過管道輸送到公司后進入位于氣密室的液氯緩沖罐中。在氣密室內將液氯氣化后,通過管道送至光氣氣密室與一氧化碳合成制造光氣,因光氣合成中一氧化碳處于過量狀態,參與光氣合成的氯氣全部被消耗。
龍向銀告訴記者,要做好氯氣的環境風險管理,首先是確保工藝安全,防范生產過程中的氯氣泄漏。同時,在氣密室內、室外、廠界均設有固定式光氣檢測器,并配置相當數量的移動式光氣、氯氣、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器,一旦發生泄漏立刻報警并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
此外,三菱瓦斯化學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還建立了應急管理體制,制定了光氣、氯氣等有毒氣體泄漏相關應急預案,并成立應急組織,每年定期進行演練。“將DCS(分布式控制系統)室設置為安全島,在緊急情況時使用專用氣瓶組向DCS室供氣,保持DCS室為正壓,確保在有毒氣體發生泄漏的緊急情況下,DCS操作人員也可將所有光氣消除完畢后安全撤離。”龍向銀說。
除了定期舉行應急演練外,上海化工區還建立了常規的風險和隱患排查制度,采取企業排查和管理部門排查相結合的模式。根據要求,企業每周開展風險排查,并做好臺賬記錄;園區環境監察支隊每周對企業開展不間斷的巡回交叉檢查。
同時,上海化工區還建立了聯絡員制度,每家企業均設聯絡員。聯絡員根據檢查情況,整理、匯總各自負責企業的環境隱患、環保問題及其整改、落實情況,并在每周例會上進行交流,確保各小組掌握企業存在的問題及落實情況,并持續跟進。
此外,上海化工區管委會的環保、安全、消防、公安、物業等相關部門在每周一召開會議,匯報交流上周工作中發現的各類安全、環保、消防等隱患和本周工作重點,確保各類問題得到跟蹤解決。
合理產業布局,嚴格項目準入,完善環境監測體系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昔日蘆葦叢生的灘涂已成為引資245億美元的黃金寶地,上海化工區目前是全國集聚跨國化工企業最多、開放度最大的開發區之一,英國BP、德國巴斯夫、拜耳、美國亨斯邁、英國璐彩特等一大批公司紛至沓來。在產值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上海化工區在環境風險管理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上海化工區環保負責人告訴記者,上海化工區重視從源頭減少污染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并在末端建立全覆蓋的環境監測系統,對化工區環境空氣質量和污染排放實施24小時監控。同時,園區建立了五個層次的應急管理體系以及環境風險和隱患排查制度,努力將環境風險控制在最低,避免石化行業成為環境事故頻發的“不定時炸彈”。
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為全面落實環境保護部環評批復中的環境風險控制和管理要求,園區還制定了專項實施方案并逐條落實。
首先,優化產業規劃、合理產業布局。園區將環境風險大的項目布置在靠海邊的南區,嚴格控制同類規劃項目的環境風險不超出已建項目的環境風險影響范圍。
其次,嚴格執行項目準入制度。園區通過有計劃地招商選資,延長產業鏈,綜合考慮產業發展、環保、風險防范等因素,確定各類產品的規模。除入區項目污染物排放和環保措施必須滿足法律、法規要求外,上海化工區還對項目明確提出了安全、環保、節能、降耗的指標要求。
第三,建設區域風險緩沖區。按照區域規劃環評批復要求,上海化工區在園區北面邊界建成了長6公里寬250米的綠化隔離林帶,有效減緩了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最后,完善園區環境監測體系,開展定期環境監測。針對整體區域和重點企業,上海化工區委托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定期開展環境監測,監測要素覆蓋空氣質量、地表水、地下水、近海水域、土壤、噪聲等方面。2010年,上海化工區建成總投資764萬元的環境空氣質量超級自動監測站,監控因子包括揮發性有機物、無機有毒有害氣體等園區主要污染物。
2013年,園區再次啟動了總投資3400余萬元的“上海化工區環境綜合監管項目”,通過固定監測站、移動監測車、企業有組織排口在線監測、雨水排口在線監測、廠界和公共區域傳感器監控等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園區環境實時監控,完善園區環境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體系。
相關新聞
2024-12-31
沈陽恒泰化工有限公司綜合利用廢酸制造水處理劑項目階段性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公示
2024-12-19
遼陽縣億興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階段性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公示
2024-12-17
綏中縣(葫蘆島西部)垃圾焚燒發電爐渣綜合處理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公示
2024-11-14
盤錦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碳五低碳綜合利用綠色新材料項目調試時間公示
2024-11-01
我們真誠期待與您合作!
咨詢熱線